当前位置: 国际游戏报 > 国内 > 正文

尚明怀眼中的企业目标管理

时间:2021-09-26

如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,很多事情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。我们知道大型项目一定是多人合作,即便是一名网红,我们看到在台前表演的只是一个人,但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运作,比如有撰稿、有摄像摄影、有包装、运营等等,这些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,共同完成。

企业即为一个组织,作为一个合作系统,需要有一个整体目标,让团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行动方向,而这个整体目标并不等同于每个人的目标。为了达成共同目标,就要从组织结构、组织流程、组织层级、组织形态等多个角度,深度剖析组织管理中的内在逻辑,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,达成共识,才能让组织目标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!

很多人都听到过一些组织管理中的概念,像平台型组织、生态型组织、无边界、阿米巴、合弄制、中台等等,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,有些人只是生搬硬套各种理念,最后难以落地,又被一些新概念弄得更加混乱。

尚明怀老师认为,应该认清组织中的基本命题,并结合企业现实需要,稳扎稳打推进组织建设。

尚明怀老师是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,美国国际训练协高级管理咨询师,河北新发地集团副总裁董事长特别助理。具有近20年的国际上市公司、国有及民营上市企业高层核心管理团队管理实战经验。在组织管理、人力资源、企业文化方面有非常深的研究。曾任:五洲国际集团副总裁、中国燃气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、茂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总经理、新加坡亚太咨询项目总监。

尚明怀(曾用名尚明淮)老师指出,要达成共同目标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:

一、目标的共同化

共识的达成通常要完整地走完四个步骤:

①对现状的共识;

②对问题的共识;

③对原因的共识;

④对举措的共识。

很多时候,我们想跳过中间环节,直达“对举措的共识”,但往往欲速则不达,很可能大家连“对现状的共识”都没有达成,连问题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。

所谓目标共同化,是大家就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达成共识。只有大家都认同组织或企业的战略目标,才愿意主动执行,这时管理成本也是最低的。

每个人都自己的观点,要想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并不容易。

很多人的做法是直接在执行层面上寻求共识,结果往往会造成争执。以方便面为例,近几年销量下滑,如果直接在执行层面上寻找解决方案,销售部门可能会认为,客户不买是由于产品质量不好,因而要求生产部门提高产品质量,降低成本。而生产部门则会认为产品质量符合标准,口味也多样化,是销售部门的能力有待提升,或者要扩大渠道、多做营销推广。这样,各部门在一起很难形成大家都认可的行动方案。

达成共识的基础首先是对现状的共识。只有大家对现状有一致的观点,才有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讨论。再比如,如果从现状层面分析,方便面销量下降一方面是受外卖冲击,外卖品种丰富,价格亲民,送货上门,大家都愿意去点热乎乎的外卖,方便面则被冷落。另一方面受高铁快速发展影响,原先坐火车一趟几十个小时,当时的标配是方便面+火腿+卤蛋,简单实惠、性价比高,现在高铁四通八达几个小时就到,很多人不需要在车上吃东西,因而方便面失去了一大块市场。

如果各部门基于这个现状达成共识,方便面厂商则需要考虑做战略性调整。他们会发现,仅仅靠优化生产、降低成本,或加大营销力度都很难提高销售量。他们需要做新尝试,新突破,让产品更符合年轻人口味。

同时要注意,错误的战略方向,对组织的损害最大。如果方向错了,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,也是资源浪费,严重的甚至会对公司造成毁灭性打击。

当在整体战略层面达成共识之后,还需要把目标往下层层分解,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,公司战略目标分解为各部门的目标、各单元目标等等。上下级之间的目标要相对应,避免目标与执行脱节。

二、总目标与分目标的一致性

总目标达成后,要解决总目标与分目标一致性的问题,这仍然需要各部门、高管共同参与进来。

在制定各级目标时,需要相关人员一起参与达成共识。决策不是领导一个人的事,如果领导负责定目标,下面只管执行,员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。

有效参与更利于达成共识。让团队每个成员都参与目标制定,让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,让他们清楚自己负责的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的关系,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联,从而知道如何与其他人配合完成总目标。这样,可以让决策更理性,大家也会更积极去执行。

目标分解过程要保证分目标与总目标一致性,追求“业务流”在部门间自然而然地通过,即“业务贯通”。这需要打通业务逻辑,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重心,理顺业务流程。组织内部不可避免会有业务重叠的部分,但重叠的部分越少越好。

三、对目标的动态调整

关于共同目标,除了目标的共同化、目标的一致性,还要面对的一类问题是对目标的动态调整。

计划没有变化快,需要随时进行调整。商场如战场,外界环境随时都在变化,对目标的调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:

1. 目标管理周期,即多长时间调整一次目标合适。

企业一般既有长期战略规划,也有短期经营计划。像华为的战略管理一般是做3~5年长期规划,每年滚动调整,同时也要做年度计划。短期计划,很多公司会采用敏捷方式,每周跟踪计划实施情况,并及时改进。

2. 组织结构的设置。

当目标改变之后,原有的组织结构重心是否有变化,如果有,就需要进行调整。比如,如果公司战略从重销售到重研发,公司资源要更多倾向于研发部门,相应的组织结构一定要符合新战略的发展需求。

3. 管理体系。

体系一定要为目标服务。公司搭建管理体系,可确保程序公平,以及薪酬体系公平公正。而如果经营目标发生变化,管理体系也要跟着调整,使之更符合新的业务流程,否则就会限制团队成员活动,难以应对新的环境开展业务。

那企业的目标管理工具有哪些呢?

在目标管理过程中,最常规的可遵循SMART原则进行制定,从目标明确性(S)、可衡量性(M)、可完成性(A)、相关性(R)以及时间限定性(T)五个维度把控组织目标的制定。

然而目标管理不仅有SMART原则,更有一个好的工具OKR!提起OKR,很多人想起绩效考核、想起KPI,以为OKR是考核工具,其实是目标管理工具。

KPI与OKR对比

KPI这项起源于160年前的考核工具,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使用,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了。

越来越多的企业,尤其是互联网企业,开始抛弃KPI,使用其他的考核方式,最主流的当属OKR目标管理法了。

KPI:要我做的事

OKR:我要做的事

KPI,是用指标考核员工行为,未达标则有相应惩罚,久而久之,员工是为了指标而工作,所有工作都变成了“要我做的事”,而指标以外的事情就成了无人理会的“黑洞”,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越考越低。

而OKR则相反,它主张激发员工的内驱力,让员工主动工作,让工作变成“我要做的事”。OKR关注产出,而不仅仅是指标有没有达成。

举个有意思的例子,我们都知道,在海底捞,员工需要给有需要的客户把饮料加满。

如果是KPI考核,那只要客户的饮料不是满杯,就必须加满,没加就得扣分。就算客户喝不下了,也得加。

如果是OKR考核,员工可能会提前征询客户的意见,加或不加只要客户满意就行。

死板且不易变通的KPI考核,员工抵触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德鲁克曾经严厉警告过管理者的一句话:只要我们的经理人一天不放弃将绩效评估用于控制员工,绩效管理注定就不会成功。

绩效管理离开KPI考核,到底还能如何做?!

如果我们细致了解KOR原理,这个困惑确实得到了有效的解决。OKR并非彻底否认KPI,而是对工具的升华。相较于KPI考核,OKR的实施更具难度,但意义也正在于此。事实上,管理是不应该建立在基于高控制的惰性之上,而必须建立在信任和责任感的勤勉之上的。

KPI的弊端在哪?

“绩效主义(KPI)毁了索尼”,SONY前常务理事、机器人研发负责人曾写道:“KPI让研发人员为了外部动机工作,丧失了内在的创新热情;那些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,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“老化处理”工序被忽视,为了完成业绩考核,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……”

对员工来说,KPI就意味着:1. 在指定的时间段内,我要完成哪些任务;2. 这些任务,我分别要完成到什么程度;3. 根据完成了哪些、各自完成的程度来拿钱。也就是说,完成了KPI拿钱拿奖励,完不成爱干嘛干嘛。于是乎领导KPI一定,员工振臂一呼,大家拼命干活。所以永远记得一点,KPI之所以威力强大,且广受欢迎,就是因为:“你考评什么,你就会得到什么”。

KPI是双刃剑:KPI从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,却也是一把双刃剑。

首先,企业目标太多,会衍生一系列的KPI,若领导层如果选了错误的KPI,就意味着员工会执行错误的指令,后果显然很严重。

其二,没有人对最终结果负责,每个人只对自己的过程负责。那么,为了KPI上几个数字而忘了为什么出发,就难免会发生了。总之,有效的KPI往往是与策略目标紧密相联的,对员工个人、部门、公司整体都是如此。但如果一个公司选的KPI和他的目标并不一致,这就好比让邮轮往错误的方向拼命开,结果很可能是——泰坦尼克号。

那么,到底该如何驱动一个上千乃至上万人的团队一起有效的工作?OKR理论被提出。

何为OKR?

OKR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,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,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,OKR的思路源自德鲁克的目标管理。

1954年,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——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,简称为MBO,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、最有影响的概念,并已成为当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作为德鲁克忠诚信徒,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·格拉夫,打着“HOM(High outputManagement)”的大旗,发明并推行了OKR。同一时期Oracle的老板 Larry Ellison,在Oracle搞了个MOKRs(Mission, Objectives, and Key Results) 。

JohnDoerr最早也Intel效力,对OKR这个工具深以为然。1999年,John Doerr(已经是知名风投KPCB合伙人的,谷歌的董事)把这套流程带给了谷歌的Larry和Sergey。

在谷歌成功实施,OKR方法被其它知名企业借鉴和认同,这些公司包括Linkedin、Zynga等。并且谷歌在所有它所投资的企业,都要专门进行OKR系统的培训和实施。

OKR的执行程序包括:

设定目标:(1)全员设定。公司、部门、管理者和员工均从战略开始设定自己的年度目标和季度目标。

(2)从上至下。目标的设立顺序应该是公司到部门到组到个人。因为个人自己想做什么,和管理者想他做什么一般来说是不会完全相同的。那他可以通过先查阅上层的目标,在自己想做的事情范围内找到能对公司目标有利的部分,将他拿出来和自己的管理者进行讨论,做权衡取舍。很有可能的是,自己想做的东西甚至会变成公司今后改变的发展方向。

(3)目标共识。目标必须是在管理者与员工直接充分沟通后的共识,没有达成共识的目标不能算作目标,目标的设定以达成共识为终点。

(4)目标具体可衡量。例如,不能说笼统地说“我想让我的网站更好”,而是要提出诸如“让网站速度加快30”或者“融入度提升15”之类的具体目标;不能说“使gmail达到成功”而是“在9月上线gmail并在11月有100万用户”。

(5)有野心的目标。一般来说,1为总分的评分,达到0.6-0.7是较好的了,这样你才会不断为你的目标而奋斗,而不会出现期限不到就完成目标的情况。

(6)目标不能过多,员工通常每季度制定4到6个,目标太多会令人焦头烂额。

2、针对每个目标设定其oKR关键结果

(1)目标要有年度KRs,也有季度KRs。年度KRs统领全年,但并非固定不变,而是可以及时调整,调整要经过批准;季度KRs则是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的。

(2)可以调整的是KRs,目标不能调整。措施和方法(KRs)可以不断完善,且KRs的设定也应是管理者与员工直接充分沟通后的共识,以员工确认为主。

(3)KR是须具备的特点:必须是能直接实现目标的;必须具有进取心、敢创新的,可以不是常规的;必须是以产出或者结果为基础的、可衡量的,并设定评分标准;不能太多,一般每个目标的KR不超过4个;必须是和时间相联系的。

3、推进执行(从关键结果到“行动计划“)(1)每项关键结果就会派生出一系列的任务,交给不同的同事负责。(2)关键结果负责人就成了名符其实的项目经理,来组织协调大伙。(3)关键结果的项目经理是团队非常重要的成员,他们应能够调度和影响企业资源。

如果他还不具备这个权力,就把这个权力给他;至少,项目经理和企业决策者之间应当保持绝对通畅的沟通。

4、OKR回顾,与绩效评估

(1)每个员工在每个季度初需要确定自己本季度的 OKR,在一个季度结束后需要根据自己这个季度的工作完成情况给 OKR 打分——这个打分过程只需花费几分钟时间,但结果不直接与绩效挂钩。

(2)真正的绩效评估会在每半年公司会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,主要是 review(复核)员工过去半年的业绩,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变更 Job Ladder(业务职级)和薪酬。

(3)所有的个人绩效评估的成就内容及级别都是全公司共享公开的,一方面可以做到更为公平和透明,另一方面也给每位同事提供了更好学习和成长自己的样本,激励大家在工作中更高质量的挑战和要求自己。

观念上从“公司要我做什么”,变成“我想做什么”

OKR是那些喜欢主动工作、想要在工作中有更大发挥空间的公司人的福音,尚明怀老师作为拥有12年千亿级企业核心高管经验的企业咨询专家顾问,正积极努力的推动这种科学的目标管理方法,以激活企业活力!

精彩推荐

最新新闻